天津中诺口腔刘子豪医生:深耕种植牙10年的技术派
在天津看牙,不少市民会提起一个名字——刘子豪。作为天津市中诺口腔医院种植科的核心,这位拥有口腔医学博士头衔的医生,用十年时间在种植牙领域走出了一条扎实的技术路线。
每天早上八点,刘子豪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诊室。这个习惯从2014年他刚入行时就保持着。诊桌上整齐摆放着几本翻旧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接诊过的上千例病例细节。"每颗牙的位置、骨量、愈合情况都不一样,这些实际比教科书更珍贵。"刘子豪边说边调出电脑里的三维影像图。
从学术到临床的双重积累
翻开刘子豪的履历会发现,这位80后医生有着扎实的学术背景。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就在种植领域期刊发表过12篇论文,这个数量在同龄医生中并不多见。2016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后,他选择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实验室数据再漂亮,也要经得起手术刀的检验。"这是刘子豪常对团队说的话。在中诺口腔,他主导引进了动态导航种植系统,将传统种植手术的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对于前牙区种植这类对美观度要求高的手术,他创新采用即刻负重技术,让患者在术后24小时就能戴上临时牙冠。
专攻复杂病例的技术突破
在同行眼中,刘子豪更擅长处理"棘手问题"。去年接诊的一位50多岁的患者,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3毫米,跑了三四家医院都被建议先做骨移植。刘子豪团队通过三维建模,设计出斜行植入方案,避开上颌窦区域,用4颗短种植体就完成了修复。
"现在每天少有2台是修复手术。"刘子豪的助理告诉记者。这些病例大多是多颗牙连续缺失,或者伴有骨缺损的情况。为此他专门研发了一套数字化评估系统,可以在术前计算种植体的受力分布。
严格把控每个治疗环节
在患者李先生的印象里,刘子豪看诊时总会拿着一个巴掌大的模型。"他连牙龈厚度都要量三次。"这种细致体现在整个治疗流程中。种植手术前,患者需要完成20多项检查,包括CT、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手术当天,刘子豪会再次核对种植体的型号和植入角度。
这种严谨作风来源于他的导师——国内种植陈的言传身教。"种牙不是装螺丝,要考虑到十年后的使用。"现在,刘子豪把这个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每周四下午,他都会带着年轻医生复盘当周的典型病例。
持续精进的职业态度
尽管已经是副医师,刘子豪仍然保持着学习习惯。他的手机里存着十多个种植学术组织的APP,出差时总会抽空翻看新文献。去年,他专程去德国参加了一场关于无牙颌种植的研讨会,带回来一套新的咬合重建方案。
对于未来,刘子豪计划在种植领域继续深耕。"现在我们可以把种植体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下一步要研究如何让种植牙的生物相容性更接近真牙。"站在中诺口腔新引进的5G显微镜前,这位医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天津牙科圈,刘子豪的技术有口皆碑,但他自己却说:"医生这个职业,永远都在及格线上挣扎,我们要对得起患者的每一次托付。"或许正是这种态度,让他在种植牙这条路上走得稳健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