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口腔医院张延英医生:30多年专注修复义齿的口腔医师
在临沂口腔医院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位戴眼镜的医生耐心地为患者检查牙齿。她就是从业30多年的张延英医生,一位在固定义齿、义齿修复领域默默耕耘的口腔医师。
从上海第二大到临沂口腔医院
1978年,张延英从上海第二大学口腔毕业。那时国内口腔医疗刚刚起步,烤瓷冠修复技术还不普及。正是这段求学经历,让她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来到临沂,把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当地的口腔健康事业。
在临沂口腔医院工作的30多年里,张医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她说:"牙齿修复技术更新很快,我们这行怕固步自封。"
专注义齿修复30余载
每天早上7点半,张医生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诊室准备器械。她开玩笑说:"给老年人做义齿要特别仔细,差半毫米戴着都不舒服。"
在贵金属烤瓷冠修复方面,张医生有自己的心得。"每颗牙齿的形态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她常常这样告诉年轻医生。有患者从县城专程来找她做铸造支架,就因为她会反复调试到完全贴合。
翻开张医生的病例本,能看到各种复杂的修复:有的是咬合面磨损的后牙,有的是只剩残根的牙齿。她说:"看到患者能重新正常吃饭,就是有成就感的时候。"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除了临床工作,张医生还参与编写了《实用口腔疾病图谱》等著作。这些书现在还被很多年轻医生当作参考书。医院同事经常能看到她在午休时修改论文,或者在技工室和技师讨论铸件细节。
"书上写的终归是标准情况,实际遇到的患者千差万别。"张医生总是这样教导学生。有次为一位老太太做义齿,她反复修改了5次才满意,就为了让老人能舒服地吃花生。
患者眼中的张医生
65岁的大爷戴了张医生做的固定义齿6年,今还用得很舒服。"张医生做牙有个特点,就是爱问'这样嚼东西得劲不?'"老人笑着说。另一位年轻患者则记得,当时张医生为了给他选合适的烤瓷冠颜色,比对了好久。
在临沂口腔医院的走廊上,经常能看到张医生送老年患者到电梯口。30多年来,经她手修复的牙齿不计其数,但对待每位患者,她依然保持着初次问诊时的细致和耐心。
坚守初心的口腔医师
当被问及为什么能在这个岗位坚持这么久,张医生看着诊室墙上"医者仁心"的书法作品说:"看到患者笑着离开诊室,就觉得值了。"
如今已到退休年龄的她,依然每天按时出诊。对张延英来说,30多年的从医经历,不过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在牙齿修复这条路上,她依然在精益求精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