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陈戎:30年匠心坚守,专注美学与口腔治疗
在泸州碧特牙科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白大褂一穿就是30年,经手的病例数不胜数,却依然对每颗牙齿的修复细节精益求精。她是陈戎,一位将牙科治疗升华为艺术创作的执业医师,用与温度重新定义口腔健康的美学标准。
三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力
1994年入行的陈戎医生,恰好见证了牙科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这30年间,她从基础的补牙、拔牙做起,到后来专攻牙冠美容、牙齿矫正等精细领域,技术迭代了十几代,不变的是她对手中器械的敬畏之心。作为正畸联盟会员,她每年都会参与技术研讨,但更注重将技术转化为适合普通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陈医生的诊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她拿着牙齿模型反复推敲,有时甚为了一毫米的咬合调整,重新制作三四次临时牙冠。有年轻同事问是否值得这样耗时,她总是笑着说:"牙齿是要用几十年的,多花这一小时值得。"
理念下的温柔医者
比起业内追捧的"快狠准",陈戎更推崇"稳柔精"的治疗哲学。许多患者惊讶地发现,在她这里做根管治疗居然能放松到睡着。这份举重若轻的背后,是她对麻醉剂量把控的深厚功底,更是她的"分散注意力沟通法"——通过引导患者回忆美好往事,自然缓解治疗紧张感。
曾有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因年轻时糟糕的拔牙经历恐惧牙医数十年。陈医生接诊后,先用三周时间通过每周15分钟的"纯聊天"建立信任,终顺利完成了全口修复。老人现在每半年都会准时来检查,还总带着自家种的橘子当"诊金"。
个性化美学的践行者
在牙齿美白和美容修复领域,陈戎有着独特的审美见解。她拒绝流水线式的"白得发光"标准,而是根据患者的面部骨骼结构、肤色甚职业特性来设计牙齿形态。给播音员做贴面会侧重发音舒适度,为舞蹈老师设计微笑线则要考虑大笑时的动态美感。
她办公室墙上挂着数十张牙齿色号比色板,都被标记着各种备注:"李女士暖黄皮适用""同学青少年过渡色"。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正是她坚持"一人一方"的见证。有位年轻新娘在婚礼前两周磕断门牙,陈医生不仅通宵赶制出自然逼真的临时冠,还特意调出略带乳光的色号,让修复牙与其他牙齿的成色过渡浑然天成。
传承中的坚守与突破
如今在泸州碧特牙科医院,陈戎除了日常接诊,更多时候在扮演导师角色。她带着年轻医生们反复练习比色、取模这些基础操作,要求每人每月必须亲手制作20个牙模才能上临床。有实习生不解地问:"现在都有3D扫描了,为什么还要练这个?"她只递过去一个自己20年前做的石膏模型:"机器再聪明,也替代不了手指对牙龈弧度的肌肉记忆。"
但这位传统技术派的医生,办公室里却摆着的数字化口扫设备。她常开玩笑说自己是"60后的手,00后的脑子",私下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将AI设计与手工精修结合。去年完成的某例复植病例,就是先用数字化方案确定种植体位,再手工调整咬合面的细微纹理,终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从青春正好到鬓角微霜,陈戎用30年光阴诠释了什么是医者的匠心。在她看来,每颗牙齿都是一个待完成的艺术品,而医生要做的,就是用让它绽放应有的光彩。在追求快速的时代,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或许正是口腔健康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