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维尔口腔马方医生:20年种植牙经验,专治复杂骨缺损病例
在北京种植牙领域,马方医生的名字常被患者提及。这位北京维尔口腔(惠新东桥分院)的主治医师,凭借20余年的临床积淀,尤其擅长处理骨量不足、上颌窦提升等高难度种植病例。从普通种植到复杂骨移植手术,马方医生用扎实的技术为无数缺牙患者重建了咀嚼功能。
从东北到北京的口腔医学深耕之路
马方医生的职业轨迹跨越了口腔医学的重镇。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在吉林大学口腔、北京大学口腔进修,这两所院校分别代表着东北和华北地区口腔医学的。期间他师从口腔种植邱立新医师,系统学习了现代种植牙技术体系。
不同于多数止步于国内学习的医生,马方持续追踪技术。过去十年间,他多次参与德国、美国、韩国等举办的种植学术会议,将骨增量技术、即刻负重种植等理念带回临床。这种跨文化的学习经历,让他形成了兼顾东西方技术优势的诊疗风格。
专攻复植的三大核心技术
在维尔口腔的诊室里,马方医生常接诊的是被其他机构判定为"无法即刻种植"的病例。这些患者往往存在牙槽骨吸收、上颌窦底过低或软组织不足等问题。对此,他主要运用三类特色技术:
1. 取骨植骨种植手术:从患者下颌颏部或髂骨获取自体骨,移植到萎缩的牙槽嵴,为种植体打造稳固基础。相比人工骨粉,自体骨成活率更高,特别适合重度骨缺损患者。
2. 上颌窦提升术:分内提升和外提升两种方式,通过精细操作在上颌后牙区创造种植空间。马方医生会根据窦腔形态选择创伤更小的术式,降低术后肿胀风险。
3. 软组织移植种植:针对牙龈萎缩病例,采用腭部黏膜等自体软组织移植,既种植体周围密封性,又改善美观。
临床背后的技术哲学
曾有位50多岁的患者,因长期缺牙导致牙槽骨高度不足4mm,多家医院建议先植骨等待半年再种植。马方医生采用"帐篷螺丝"骨增量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将治疗周期缩短4个月。术后CT显示新骨形成良好,患者终于能正常咀嚼坚果类食物。
这类体现了马方的治疗理念:在生物相容性的前提下,通过的力学设计减少患者手术次数。他常对年轻医生说:"骨移植不是简单填材料,要像建筑师考虑承重结构那样规划骨小梁的再生方向。"
严谨与温度并重的医患沟通
面对患者对种植手术的恐惧,马方有一套独特的沟通方式。诊台上总放着3D打印的颌骨模型,他会用这个道具直观演示手术原理。"您的骨质就像这个风化的石膏,我们需要先加固地基"——这类生活化比喻让复杂的医学术语变得易懂。
术后随访时,他要求团队详细记录患者的愈合情况。有次发现一位老人术后三天仍有轻微渗血,立即调整了抗凝方案。这种细致的观察力源于二十年如一日的临床坚守:"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教科书,教会我新的临床经验。"
学术与临床的双轨成长
除日常接诊外,马方坚持参与学术交流。近年来他在《口腔种植学杂志》发表了《上颌窦外提升术中粘骨膜穿孔的预防处理》等论文,提出的"阶梯式减张缝合"技术被多家医院采用。在他看来,医生的进步既来自手术量的积累,更离不开对每个病例的深度思考。
在北京维尔口腔的门诊排班表上,马方每周保留了两个教学示范时段。这些手术通常安排透明玻璃的示教手术室进行,供青年医师观摩。"种植牙技术更新太快,只有开放分享,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这位从业二十年的医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