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德真会口腔曹福康医生:30年经验打造自然美齿笑容
走进上海德真会口腔诊所,经常能看到一位戴眼镜的医生正轻声细语地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案。他就是曹福康医生——一位在牙齿矫正、种植修复领域深耕30余年的。从北京大学的口腔正畸研修,到德国、瑞典种植系统的认证,曹医生用扎实的履历诠释着什么是"终身学习"的医者态度。
从医院到诊所的坚守之路
曹医生的职业生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那个口腔健康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先后在医院和多家涉外口腔机构担任医疗技术总监,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处理复杂病例的宝贵经验。2010年后,随着医疗概念的兴起,他多次赴日本、等地交流治疗技术,并将"微创舒适"理念融入临床实践。
如今在上海德真会口腔,曹医生常对患者说:"牙齿治疗不该是痛苦的体验。"有位进行全口种植的退休教师回忆:"曹医生每次操作前都会耐心解释步骤,治疗中会不断确认感受,这种被尊重的体验很难得。"
矫正与种植的"双栖"
在口腔领域,矫正和种植分属不同学科,但曹医生却擅长将二者结合。曾有位因龋齿缺失多颗牙的年轻患者,传统方案需要先正畸再种植。曹医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出同步进行的联合方案,将治疗周期缩短了4个月。这种综合治疗能力,源于他对诺贝尔种植系统和隐形矫正技术的娴熟掌握。
在牙齿美容修复方面,曹医生有自己的美学原则:"修复体不是越白越好,要符合面部肤色、唇形甚年龄特征。"他工作室里备有20多种色阶的比色板,有时为了一个门牙的色泽,会反复调整三四次。
严谨作风背后的温度
翻开曹医生的接诊记录,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每位患者的病历本上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护士解释说,这是他为记忆困难患者特意做的标记,红色代表需要特别注意事项,绿色表示已完成治疗阶段。"有些老人记性不好,看到绿色标签就会安心。"
这种细致也体现在设备选择上。诊所引进的数字化口扫仪能在3分钟内完成全口建模,避免传统取模的呕吐感;种植手术室配备的实时影像系统,让患者能同步看到操作过程。技术总监透露:"这些设备都是曹医生亲自参与选型的,他总说'患者舒适度要排在位'。"
与时俱进的"老派医者"
尽管已获得上海TSK齿科特别贡献奖等荣誉,曹医生仍保持着每周研读外文文献的习惯。办公电脑里分类保存着300多例典型病例资料,每季度都会重新分析归档。"20年前做的全口修复,现在还能调出当时的咬模照片。"一位跟诊的年轻医生佩服地说。
不过这位"技术控"医生也有传统的一面。他坚持手写病历摘要,认为"写字时思考会更缜密";拒绝使用夸张的美容做宣传,只允许展示真实治疗影像。正如他常说的:"口腔医疗的本质不是创造,而是重建健康。"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曹福康医生用30年诠释了什么是"慢工出细活"。或许正是这种不浮躁的态度,让他的诊室里总有患者带着笑容说:"曹医生,我女儿现在也来找您看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