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种植牙黄远亮:40年专注疑难种植,数字化技术重塑健康笑容
在上海瑞泰口腔门诊部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动作利落的医生耐心地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案。他就是从业40年的种植牙黄远亮。从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到大学,再到如今担任瑞泰口腔院长,这位上海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用半辈子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帮缺牙患者找回咀嚼的幸福。
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化导航,他总比时代快半步
很多患者次见到黄医生都会惊讶:"您看着不像60岁的人啊!"确实,这位1983年就进入口腔行业的老,今仍坚持亲手操作每一台手术。他办公室里摆着的数字化导板设计工作站,透露着与时俱进的职业态度。
"20年前做种植牙要靠手感,现在有了导航系统就像开车用GPS。"黄医生边说边向我们展示电脑上的三维重建图像。他擅长的数字导板种植技术,能提前在软件里模拟植入角度,手术时度能达到0.1毫米,特别适合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有位70多岁的阿姨只剩3颗摇摇欲坠的牙齿,通过这种技术一次性种了12颗种植体,当天就能戴着临时牙冠啃苹果。
全口种植不是"满口钉子",他的方案藏着人性化巧思
很多缺牙多年的老人来找黄医生时都带着相同疑问:"我这牙槽骨都萎缩了,还能种吗?"这时他就会拿出手机,展示上周完成的骨增量手术视频。通过上颌窦提升、骨粉移植等技术,即使像纸一样薄的牙槽骨也能重建。
有位退休教师让他印象深刻:患者戴着假牙30多年,口腔条件极差。黄医生没有直接推荐"All-on-4"(四颗种植体支撑全口义齿),而是设计了6颗种植体的改良方案。"多两颗种植体虽然成本高些,但受力更均匀,特别适合爱吃硬食的北方人。"术后两年回访时,患者笑着说现在连核桃都能磕。
博士头衔背后的坚持:每周必看20篇新文献
在瑞泰口腔的晨会上,黄医生有个雷打不动的环节:分享期刊上的新技术。从瑞士的种植体表面处理工艺到德国的即刻负重技术,他要求团队始终保持学习状态。有年轻医生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笑着指指墙上"1998年美国博士后毕业照":"口腔技术每五年就迭代一次,不学习就是在退步。"
这种严谨也体现在细节上。比如他坚持使用灭菌室,种植手术室的空气洁净度达到外科标准;再比如每个患者都会拿到专属种植护照,记录着从术前CT到术后随访的所有数据。有位跨国企业高管正是看中这种规范化流程,特意从浦东赶来找他做即刻种植。
在上海找种植牙医生?这些细节值得注意
聊到如何选择种植医生,黄医生给出实用建议:首先要看医疗机构是否有种植资质,其次观察医生是否愿意花时间沟通方案。他自己接诊时有个习惯:必须用牙模型给患者讲清楚三种以上治疗方案的区别。"有人适合传统种植,有人更适合穿颧穿翼种植,没有好的,只有适合的。"
近他还牵头成立了"疑难种植病例会诊中心",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组织多学科讨论。有次为一位经历过放疗的颌骨坏死患者,他们联合科、影像科医生开了三次会,终采用阶段性骨重建方案获得成功。这种对复杂病例的执着,或许就是40年医者生涯的佳注解。
下午三点,诊室的门又被轻轻叩响。黄医生整理了下白大褂,走向下一位等待重获新生的患者。在种植牙这个领域,永远有新的挑战在前方,而这位花甲医者的脚步,依然坚定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