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启飞口腔郑晶院长:10年经验守护您的微笑与健康
在深圳看牙,很多市民会提到一个名字——郑晶。作为深圳启飞口腔门诊部(万众店)的院长,这位笑容温和的女医生已经陪伴患者走过了10多个年头。每天早晨8点半,她总会提前到诊室准备器材,这个习惯从她刚毕业时就保持着。"牙齿治疗是个精细活,多一分准备就少一分意外。"郑晶边说边调整着无影灯的角度。
从湖北到深圳的成长之路
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口腔系的郑晶,早年曾在医院规培。2013年来到深圳后,她发现这座城市的需求很特别:"很多上班族只有周末有空,孩子放学后才有时间看牙。"于是她主动调整排班,清晨和深夜的诊室里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有次为一位程序员处理急性牙髓炎,结束时已是凌晨一点,对方塞表示感谢,被她婉拒后改送了一盒手工饼干,这事成了科室里的温馨回忆。
种植牙不再是"老年"
在郑晶的诊室墙上,挂着不少种植牙对比图。有个让她印象深刻的28岁小伙子,因为运动外伤缺失两颗门牙,羞于社交连都戴着口罩。"现在种植技术能让年轻患者当天种牙当天吃东西。"她演示着即拔即种模型,"关键是做好骨量评估,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对于全口/半口缺牙的老年人,她擅用倾斜种植技术减少手术次数,"有位阿姨种完牙第二天就啃苹果,儿子专门发视频感谢我们。"
矫正牙齿就像城市道路规划
"牙齿矫正不是简单排齐,要像深圳规划路网那样考虑咬合关系。"郑晶这样向家长解释。遇到抗拒牙套的青春期孩子,她会用手机模拟矫正,有个女孩看完3D动画后主动要求治疗。对于地包天等复杂病例,她常与正颌外科医生联合会诊,"上周还有个大学生,矫正后脸型变得立体,她妈妈都没认出来。"
把看牙变成亲子时光
每周六上午是郑晶的儿童专场,诊室摆着卡通牙模和贴纸奖励。她的"三个一"沟通法:一次示范、一个故事、一句鼓励,让孩子们乖乖配合治疗。有位5岁患儿每次来都要找"郑阿姨看恐龙牙镜",后来全家都成了定期检查的客人。"教会家长帮孩子刷牙更重要",她总在治疗后多留10分钟指导居家护理。
舒适化治疗的人情味
"拔智齿可以不疼"是郑晶常说的话。她改良的舒缓拔牙流程包含三个细节:注射前涂抹表麻膏、用加热过的器械避免冷刺激、操作时持续播放轻音乐。有位居士拔牙后送来手抄心经,说"全程像在听禅乐"。对于牙科恐惧症患者,她会先聊十分钟家常,"等他们手心不冒汗了再开始治疗"。
下午六点,郑晶送走后一位复诊患者,转身消毒台又开始准备次日器材。玻璃窗外,深圳的霓虹渐次亮起,而诊室里的无影灯依然雪亮。"每个牙齿都连着生活品质",她说这句话时,手机屏保正闪动着患者们治疗后绽放笑容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