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康口腔李东营医生:20年专注种植牙与美学修复的
在深圳看牙,不少市民会提起一个名字——李东营。这位戴着眼镜、说话温和的医生,已经在口腔领域默默耕耘了20年。作为深圳三康口腔诊所的主治医师,他用一把牙科椅和无数个加班夜,帮上千人找回了自信笑容。
从到深圳的追梦之路
1999年的夏天,李东营从大学毕业时,可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深圳种植牙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这个被业内称为"口腔医学黄埔军校"的地方,给了他扎实的显微根管治疗技术和美学修复理念。
"当年我们上课用的牙模,现在看都算古董了。"李医生笑着回忆。在口腔科技种植中心打磨技术后,他选择南下深圳,成为早一批将种植牙技术带入特区的医生。那时候很多人还以为种牙是要"埋种子",现在他的候诊室里,常能看到拿着CT片子来复查的七八十岁老人。
二十年磨一剑的临床哲学
在彩田医院口腔种植中心任职期间,有个让李东营印象深刻。一位因车祸缺失六颗前牙的年轻姑娘,连续半年每周从东莞赶来复诊。后一次拆线时,姑娘对着镜子突然哭了——她终于敢开口大笑了。
"牙齿修复不是流水线作业",李医生常说。他诊疗桌上永远放着三副不同放大倍数的眼镜,给年轻人做隐形矫正时会考虑职业需求,给长辈种牙前总要反复测量骨密度。这种较真劲儿,让很多患者成了"家庭牙医顾问",连孙女戴牙套都要先带来给他看看。
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德的融合
走进三康口腔的种植手术室,能看到德国卡瓦种植机和意大利灭菌设备,但更显眼的是墙上的手写注意事项。李东营坚持每个种植方案都要做"双":数字化导板确定种植角度+人工复核咬合关系。有次为了调整0.5毫米的偏差,他硬是多花了40分钟。
在牙齿矫正方面,他有个"三不原则":不适合的不强推,风险大的不隐瞒,存疑的不。这种保守反而赢得了信任,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从惠州、中山特意赶来。
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李医生讲牙就像讲故事",这是患者群里常出现的评价。他会用"房子的地基"比喻牙周健康,拿"搭积木"解释多颗牙修复。有阿姨听完种植牙讲解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往骨头里钉螺丝啊"。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或许正是二十年临床沉淀的礼物。
每周四下班后,诊所有人会看见李医生在整理病例资料。问起来,他总说:"每个牙都是的,得多看看才能少走弯路。"这句话,大概就是这位毕业的老医师,用二十年写就的从业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