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德亚口腔唐芸医生:10年专注数字化隐形矫正与美学修复的牙科
在重庆德亚口腔门诊部,有这样一位医生——她总是轻声细语地和患者沟通,手里的器械却稳准狠;她能把复杂的牙齿问题拆解得明明白白,却从不说让人听不懂的术语;从业10多年来,经她手的全瓷牙冠仿真修复病例,连同行看了都要赞叹一句"真自然"。她就是唐芸,一位把""和"美感"刻进职业DNA的口腔执业医师。
从医学基本功到视野的蜕变
唐芸医生的门诊预约本上,常常写着"隐形矫正复查""前牙美学修复"这类项目。很多患者不知道,这份游刃有余背后,是10年不间断的。刚入行时,她花了整整3年扎在基础病例堆里,从普通的补牙、根管治疗做起。"那时候经常下班后对着模型练到深夜,就想把每个动作变成肌肉记忆。"
后来她开始往更高处走。韩国首尔大学的显微修复课程、日本大阪的咬合重建研讨会、德国的全口种植培训班...这些进修经历不是简单盖个章,而是真刀真枪带回了新技术。比如现在做的数字化隐形矫正,就是她在2016年引入的,比重庆多数口腔机构早了两三年。"技术更新太快了,医生要是停止学习,就是在耽误患者。"这话她说得格外认真。
藏在细节里的"较真"
在唐芸医生的诊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做前牙瓷贴面时,她会拿着色板站在窗边自然光下比对。有实习生问为什么不直接用操作灯,她解释:"牙齿颜色早中晚都会变化,我们得还原患者常处的光线环境。"这种较真劲儿,在修复牙冠时更明显——邻接松紧要能让牙线通过时有轻微阻力,边缘要藏在牙龈下0.5mm处,这些教科书上的标准,在她这儿都是底线。
去年有位做全口修复的大叔,拿着其他医院做的牙冠来找她,抱怨吃东西总塞牙。唐芸检查后发现是牙冠形态没好食物溢流通道,重新调整后,大叔专门发了条朋友圈:"原来不是所有牙医都一个水平。"这样的事例多了,很多患者开始带着全家来看牙,用他们的话说:"唐医生做的牙,十年后还跟新的一样。"
把医学变成美学的翻译官
在唐芸看来,好的口腔医生应该是个"翻译官"——把生涩的医学原理,翻译成患者能理解的生活语言。有年轻姑娘来隐形矫正,她不会一上来讲支抗钉、颌间牵引,而是问:"平时喜欢自拍吗?咱们设计个不影响笑容的方案。"遇到害怕看牙的老人,她就指着模具说:"您这口牙就像老房子,我们换个新门窗,照样能用几十年。"
这种沟通方式,让她在重庆德亚口腔积累了不少"铁粉"。有位教师患者的话很有代表性:"找唐医生看牙不紧张,她总能三两句就让你明白问题在哪,治完还附赠护牙小贴士。"或许正是这份将心比心,让她的预约名单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未来仍在路上
如今,已是德亚口腔骨干医师的唐芸,依然保持着每周少研读3篇外文文献的习惯。近她正研究如何在修复中更好地模拟天然牙的虹彩效应,办公桌上放着几组不同品牌的瓷块样本。"牙齿修复早过了能吃饭就行的年代,现在要追求'以假乱真'。"说这话时,她眼睛里闪着光,就像10年前那个刚穿上白大褂的姑娘。
在重庆找靠谱的牙科医生?不妨来德亚口腔会会这位唐医生。不她是有名的,但一定是把那句"医者仁心"践行得踏实的之一。毕竟,10年光阴沉淀出的,除了眼角的细纹,还有数以千计自然绽放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