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医联合口腔张丽娟医生:26年专注儿童牙病与根管治疗的口腔
在天津看牙,很多家长都会提起一个名字——张丽娟。作为天津天医联合口腔的医师,张医生已经在这把治疗椅上坚守了26年。从青涩的毕业生到如今两鬓微霜的,她亲手为上万名患者解决过口腔问题,尤其擅长对付孩子们哭闹时常出现的"虫牙"。
从医用钳到儿童贴纸 她的诊室总有惊喜
走进张医生的诊室,先注意到的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墙面上五颜六色的卡通贴纸。诊台上总备着各种小玩具,这是她总结出的"分散注意力疗法"。"给孩子看牙重要的是消除恐惧。"张医生边说边向我们展示抽屉里的恐龙模型,"先用玩具建立信任,治疗时他们就不会把牙钻的声音想象成怪兽了"。
从业二十多年,她的"三段式儿童治疗法"让很多抗拒看牙的孩子安静配合:先用口镜玩"照镜子游戏",再用探针做"牙齿滑梯",后才进行处理。这种把医疗行为游戏化的方式,让不少家长感叹:"原来补牙也能这么轻松"。
26年临床练就"显微镜手法"
在根管治疗领域,张医生的手法被同事们称为"显微镜下的艺术"。曾经有位患者带着省外医院的X光片来求诊,片子上显示需要拔除的患牙,经她仔细检查后,通过显微根管治疗成功保留。"牙齿就像古董,能修就尽量不扔。"她这样解释自己的治疗理念。
对于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她也有独到见解。"很多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张医生总会耐心询问患者的作息饮食,有一次发现一位白领患者的反复溃疡,竟与长期熬夜赶方案有关。
给牙齿"盖房子"的巧匠
在固定义齿修复方面,张医生有个形象的比喻:"做牙冠就像给牙齿盖房子,既要结实耐用,又要严丝合缝。"她特别重视修复体与天然牙的接触关系,常常为了0.1毫米的差距反复调整。有位退休教师戴着经她修复的牙冠周游了十几个,回来复查时假牙依然稳固如初。
对于儿童预成冠,她总说这是"牙齿的防弹衣"。有个7岁小患者乳磨牙大面积龋坏,常规补牙容易脱落。她采用预成冠修复后,这颗"小牙齿"坚持到了恒牙正常萌出,家长特意送来孩子画的感谢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张奶奶保住我的大白牙"。
把复杂治疗讲明白的沟通能手
"张医生讲牙病特别有意思",这是患者的普遍评价。她把根管治疗比作"抽牙神经",把龋齿说成"牙齿上的小虫子",复杂的医学术语经她转化,连老人都能听懂。有次接诊农村来的祖孙三人,她用"牙根发炎就像树根烂了要疏通"的比喻,让老人当场理解了治疗的必要性。
随着寒暑假儿童牙科高峰期的到来,张医生的诊室总是排着长队。但她坚持每个患者少留出15分钟交流时间,"看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位从业26年的口腔医生好的注脚。
在天津天医联合口腔,每天仍有新的小患者怯生生地推开张医生的诊室门,而门后等待他们的,永远是那个装着玩具的抽屉,和温暖如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