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仁爱:40年老牌牙医华均的坚守与突破
在武汉牙科诊所的玻璃门后,总能看到一个头发花白却手脚麻利的身影——华均医生。这位从业40多年的老牙医,如今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武汉仁爱口腔医院的诊室里,手上那把口镜就像他身体的延伸,动作熟练得让人几乎忘记他已经64岁了。
一、时光淬炼出的真功夫
1983年从华中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时,华均不会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会跨越两个世纪。在医院口腔中心的岁月里,他从基础的补牙开始,到后来主导复杂的全口种植手术,上万例病例的积累让他形成了独特的治疗风格:既保留传统牙医的严谨,又积极拥抱新材料新技术。
"现在很多人觉得老医生保守,其实我们这代人经历的技术革新比年轻人想象的更多。"华均说着拿起一个瓷贴面,"90年代初我们还在用银汞合金补牙,现在已经是全瓷材料的时代了。"
二、全科医生的视角
在仁爱口腔的同事眼中,医生像个"口腔全科词典"。从儿童期的乳牙护理到老年人的全口重建,他总能给出兼顾功能与美观的解决方案。有位每周都要出镜的电视台主持人曾找他做前牙美学修复,半年后偶然相遇时激动地说:"医生,现在化妆师都说我牙齿自然得像没做过一样。"
这种"自然感"正是华均追求的。他认为牙齿治疗不该有"工业感",特别是前牙修复要像指纹般。有次为一位画家做贴面修复,他特意观察对方原牙的纹理走向,甚调了三种不同白度的瓷粉来模拟自然牙的色泽过渡。
三、与时俱进的"老手艺"
种植牙手术室里,华均正戴着4.5倍放大镜操作。虽然已是退休年龄,但他坚持每周参加新技术培训。"去年学的动态导航种植系统,现在用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他边说边调整着三维影像,"度能达到0.1毫米,这对即刻负重种植特别重要。"
正畸诊室里,几个中学生正在复诊。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孩子戴的不是传统的"钢牙套",而是近乎隐形的矫正器。"时代变了,现在孩子更在意外观。"医生笑着调整矫治器,"但无论技术怎么变,牙齿的生物学原理是不变的,这才是老医生的优势。"
四、医患之间的温度传递
候诊区墙上挂着不少患者送的锦旗,其中一面特别显眼:"治牙四十载,仁心依旧在"。这来自一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20年前在找医生做过根管治疗,现在又带着孙子来正畸。"知道医生在这里坐诊,我特意查了地图转两趟公交过来。"老人说这话时,华均正在轻声细语地安抚那个害怕牙钻声的孩子。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有位牙科恐惧症患者回忆次就诊经历:"医生知道我紧张,全程用口镜反光让我看操作,还开玩笑说'你看,这颗牙像不像月球表面',我居然笑出来了。"
五、40年不变的坚持
下午五点,后一位患者满意地离开后,华均并没有马上下班。他习惯性地整理器械消毒间,这个从住院医时期养成的习惯保持了四十年。"现在年轻人用一次性器械多了,但我总觉得某些金属器械经久耐用,关键要消毒。"说着他熟练地检查灭菌指示灯。
窗外华灯初上,诊室的灯还亮着。医生正在电脑前查看明天的病例资料,老花镜反射着屏幕的蓝光。从医院到仁爱口腔,从青丝到白发,变的是诊疗环境和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那份对牙科事业的执着。或许正是这份坚持,让这位64岁的牙医依然保持着每周接诊百余患者的工作节奏,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手还稳,眼还明,就想为更多人留住自信的笑容。"
(注:本文所述医生资质及执业信息均可在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查询,具体为保护患者已进行文学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