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种植牙医生伍军怎么样?10年经验主治医师亲诊康桥口腔
在闽南地区,提起看牙,不少漳州朋友会想到芗城康桥口腔的伍生。这位有着十多年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用他标志性的耐心和态度,让很多原本害怕看牙的患者慢慢放下了戒备。
从医十余年,他这样练就"型"牙科医生
1988年出生的伍生,毕业于国内口腔院校。和许多医生不同,他选择了一条更"接地气"的成长路径——在基层门诊积累实战经验。"每天接诊各种不同的病例,就像在解一道道不同的数学题。"伍医生常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在康桥口腔的诊室里,经常能看到他一边操作仪器,一边用闽南语和本地患者拉家常。这种"聊着天就把牙看了"的风格,让很多老年患者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四把"手术刀"下的坚守
种植牙: "种牙不是装螺丝,要考虑咬合力的分配。"伍医生在种植手术前总会花大量时间分析患者的牙槽骨条件。有位50多岁的教师因为长期缺牙导致面部凹陷,经他设计的all-on-4方案咀嚼功能后,特地送来手写感谢信。
牙齿修复: 对于需要镶牙的患者,他有个特别的习惯——总会多备几种比色板。"漳州人爱喝茶,牙齿颜色和北方人不一样,要调出和天然牙一样的色泽。"这是他在晨会上常提醒年轻医生的话。
牙体治疗: 遇上怕疼的患者,他那台进口的麻醉仪就成了"定心丸"。曾有患者带着8岁女儿来看蛀牙,小姑娘看到他诊室里的卡通贴纸,竟主动坐上了治疗椅。
牙齿美容: 在瓷贴面修复时,他总会拿着镜子让患者参与设计。"微笑线要跟着面部肌肉走向走"是他挂在嘴边的审美准则。
门诊里的"较真"医生
护士们都知道,伍医生的预约时间总是比别的医生长。有次为一位老太太调假牙,他反复修改了5次咬模,直到老人能轻松咬碎花生糖才满意。这种"轴劲儿"也体现在学术上——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他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疑难病例的影像资料,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复盘研究。
在消毒方面更是出了名的严格,"器械灭菌记录比病历还厚"是同事们开玩笑的说法。有次发现实习生消毒操作不规范,当场就组织全员重新培训。
患者口中的"三无"医生
在患者评价里,伍医生常被贴上三个标签:无架子、无套路、无拖延。住在附近的退休教师陈阿姨说:"伍医生讲解病情总会画示意图,开药从来不超过三天量。"年轻白领小林则记得,有次临时牙冠脱落,晚上九点打电话,伍医生居然让她立刻来门诊处理。
现在,每周三上午的种植专科门诊总是排得满。但无论多忙,诊室角落里永远放着那套功夫茶具——那是他为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准备的特殊"器械"。
在数字化诊疗普及的今天,这位坚持手绘治疗方案的医生,用传统的方式诠释着医者匠心。正如他常说的:"好牙医的标准很简单——经你手治疗过的牙齿,十年后患者还能笑着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