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协尔口腔张向凤医生怎么样?10年经验专治牙齿问题
次见到张向凤医生的人,总会先注意到她白大褂左胸别着的那枚有点褪色的协尔口腔工牌——照片里的她扎着利落的马尾,和现在一样戴着细框眼镜,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细纹。这枚工牌跟着她从医院的口腔科到现在的协尔口腔门诊部,整整陪伴了10多年。
一、从医院到口腔门诊的沉淀
每天早上7:50,张医生总会提前十分钟到诊室。她的工作台上永远放着几本翻旧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书页边角贴着五颜六色的标签。"有些病例十年前的处理方式和现在完全不同",她常说这话时,手上正在调阅患者的数字化口腔影像。
在重庆本地的口腔圈里,张向凤医生有个"牙齿修复多面手"的称呼。这个称号源于她能熟练处理从十几岁青少年的牙齿矫正到七八十岁老人的残根保存等各种病例。特别在四环素牙和氟斑牙的修复上,很多患者都是经人介绍专门来找她。
二、患者口中的"细节控"医生
去年夏天,一位从区县赶来的教师在修复完氟斑牙后,特意给门诊前台留了张纸条:"张医生修牙时连灯光角度都要调整三四次,这种较真劲儿让人放心。"确实,在修复牙体时,她总会反复比对牙色卡,直到找到接近天然牙的色号。
在协尔口腔的病例讨论会上,张医生分享多的是"保留天然牙"的理念。"能保住的牙根尽量不拔",这句话她对新来的实习生说了不下百遍。有个五十多岁的患者,三颗大面积缺损的磨牙经她修复后,今用了八年仍稳固如初。
三、不断精进的态度
翻开张医生的继续教育学分本,可以看到她几乎每个月都会参加各类技术培训。门诊护士记得,有次为准备一个复杂病例的方案,她在诊室对照着新买的显微修复设备反复练习到晚上十点多。
"牙齿修复不是简单补个洞",她常对患者解释,"就像修古建筑,既要外观,更要考虑长期使用的承力结构。"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她的治疗方案中——比起单纯追求美观,她更注重修复后的功能性。
四、实实在在的看牙体验
在协尔口腔的走廊上,经常能看到张医生蹲着身子给坐着轮椅的老人检查口腔,或是弯着腰给紧张的孩子演示牙模。有患者开玩笑说:"张医生看牙时说的话比牙钻声音还轻。"
十年间,经她之手修复的牙齿超过万颗,但每当有人问起"好的作品",她总是笑笑说:"永远是下一个。"或许正是这种态度,让许多患者一家三代都成了她的"回头客"。
如今在重庆协尔口腔,那个工牌褪色更明显了的张医生,依然每天重复着消毒、问诊、治疗的日常。不同的是,她白大褂口袋里除了器械,还多了一副老花镜——这是时间给这位专注牙齿修复十余年医者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