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玲医生怎么样?20年专注口腔健康的匠心医师
走进珠山昌华玉牙口腔门诊部,常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说话温和的女医生耐心地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案,她就是陈瑞玲院长。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能像她这样20年如一日专注口腔诊疗的医生并不多见。
"每颗牙齿都是独特的,就像人的指纹一样。"陈医生常说这句话。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从开封毕业后,她始终扎根临床一线,从基础的补牙、拔牙到复杂的种植修复,一步步积累起扎实的诊疗经验。
二十年磨一剑的沉淀
2003年刚参加工作时,陈瑞玲就被分配到口腔综合科。那时候人手紧张,她常常从早晨忙到深夜,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快速成长。"那时候每天要处理二三十个患者,从牙周治疗到简单修复都得自己动手,反而练就了的技术。"回忆起早年经历,她这样说道。
2010年后,随着口腔医学的精细化发展,陈医生开始将精力集中到种植牙和牙齿矫正领域。为了精进技术,她先后赴上海、广州等地进修,还专门跟随武广增学习种植技术,向黄元丁老师请教正畸要领。
- 2015年,完成首例All-on-4全口种植
- 2018年,引进数字化导板种植技术
- 2020年,开展隐形矫正技术
患者口中的"三心医生"
在昌华玉牙口腔的留言簿上,经常能看到患者对陈医生的评价:"细心""耐心""让人安心"。这三"心"或许能概括她的行医风格。
去年有位七十多岁的张阿姨来做种植牙,因为患有糖尿病,辗转多家诊所都被婉拒。陈医生接诊后,专门协调内科医生会诊,制定周密的种植方案。术后半年复查时,张阿姨拿着苹果现场演示咀嚼功能,笑得像个孩子。
"其实技术到了一定程度,拼的就是对细节的把控和心。"陈医生分享道,"比如做矫正时要考虑患者的咬合习惯,做种植要评估骨密度,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在传承中创新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昌华玉牙口腔的院长,陈瑞玲不仅要接诊患者,还要带领年轻医生成长。门诊部的同事说,她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完成一例复杂病例,都会整理成图文笔记与团队分享。
"口腔医学更新太快了,不学习就会被淘汰。"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尽管工作繁忙,她仍坚持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去年还专程去杭州学习了动态导航种植技术。
现在,由她带领的种植团队已能成熟开展即刻种植、微创种植等技术;在正畸方面,从传统的金属托槽到隐形矫正都能为患者个性化方案。但她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个新患者的手资料都要亲自查看。
回归医疗本质的坚守
当被问及从业多年的感悟时,陈医生思考片刻说道:"牙科不是简单的修理机器,而是在帮助人们重获微笑的信心。看到患者从初诊时的拘谨到治疗后自信露齿而笑,这就是大的成就感。"
在追求速成的当下,这位女医生用20年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没有夸张的宣传,只有一个个真实的口腔健康改善;没有速成的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技术打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把自己的牙齿健康托付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