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些早期信号别忽视
近刷牙时牙龈总出血?照镜子发现牙齿好像变长了?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报。作为仅次于龋齿的口腔常见病,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病患病率高达85%,但真正重视的人却不足20%。今天我们就来这个悄悄伤害牙齿的“沉默”。
牙龈出血不是上火,是细菌在“挖地基”
很多人把刷牙出血归结为“上火”,喝点凉茶就应付过去。实际上,健康的牙龈即使用力刷牙也不会出血。当牙菌斑在牙龈沟堆积,细菌会刺激牙龈血管扩张,稍微摩擦就会渗血,这就是早的牙龈炎阶段。此时及时进行洁治,炎症是完全可逆的。
若放任不管,细菌会继续向牙根方向侵蚀,形成4mm以上的牙周袋。这个阶段的口臭会明显加重,牙龈从鲜红色变为暗红,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齿轻微松动。牙科医生用探针检查时,能听到“咯吱”的磨砂声——这是牙结石在牙槽骨的声音。
中期症状不痛不痒,却悄悄“吃掉”牙骨
牙周炎危险之处在于中期几乎没有明显疼痛。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骨吸收可能已达30%-50%:牙齿间缝隙变大、咀嚼无力、牙龈反复肿包、牙齿看起来变长(其实是牙龈退缩暴露牙根)。此时X光片会显示牙槽骨出现水平式吸收,就像水土流失后的山坡。
值得警惕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进展速度是普通人的2-3倍。而孕妇由于激素变化,牙龈血管通透性增加,更易出现“妊娠期龈瘤”。这些特殊人群需要每3个月做一次牙周维护。
晚期治疗犹如“亡羊补牢”,种植牙并非
当牙齿自行脱落时,往往意味着牙槽骨已流失70%以上。此时即使做种植牙,也可能需要行骨增量手术。有患者疑惑:“我每天认真刷牙为什么还会得病?”事实上,牙刷只能清洁60%的牙面,邻面和龈沟需要牙线、冲牙器辅助清洁。
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误区包括:相信“洗牙会伤牙”的谣言、用漱口水代替刷牙、认为牙齿松动就要立即拔除。其实早期牙周炎通过龈下刮治配合抗生素凝胶,多数牙齿都能保住。而晚期患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也能一定程度重建丢失的骨组织。
预防三板斧:刷牙方法比工具更重要
巴氏刷牙法值得每个成年人掌握: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小幅水平颤动6-8次/颗牙,确保覆盖牙龈边缘。此外:
• 牙线要呈“C”形包绕牙面上下刮擦
• 吸烟者牙周炎风险高3倍,戒烟后6个月牙龈微循环开始改善
• 每年一次的洁牙+牙周检查,相当于给牙齿做“体检”
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5%,孕妇可能增加早产概率。维护牙周健康,不仅是保护牙齿,更是对全身健康的投资。
如果发现牙龈出血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做牙周探诊检查。记住:在牙周病面前,预防投入1块钱,相当于治疗节省10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