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
口腔健康问题中,除了常见的牙痛、牙龈出血,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却影响不小的疾病——口腔黏膜病。它虽然不像龋齿那样广为人知,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很多人。你是不是也偶尔感觉口腔内壁、舌头或唇部有灼痛、干涩,甚出现白色斑块、反复溃疡?这些都可能是口腔黏膜发出的“警报”。
口腔黏膜病有哪些常见类型?
口腔黏膜病其实是一个统称,涵盖多种病症。比较常见的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口疮”,发作时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和说话;还有口腔扁平苔藓,表现为口腔内网状、斑块状的白色条纹;口腔白斑和赤斑也属于黏膜病变,需要格外留意;另外,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病,以及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也都属于这一范畴。
为什么会得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病的成因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是一个常见诱因,比如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或感冒后;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B族、锌或铁等微量元素也可能引发问题;局部刺激同样不容忽视,包括牙齿的锐利边缘、不合适的假牙摩擦、过度刷牙或烫食辛辣食物的反复刺激;此外,吸烟、饮酒等习惯,以及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胃肠道疾病)或药物影响,也都与口腔黏膜病的发生有关。
出现症状该怎么办?要不要去医院?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一次轻微溃疡,一般一周左右会自行愈合,期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性饮食即可。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溃疡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合(超过两周);口腔内出现无法擦去的白色、红色斑块;疼痛剧烈影响日常生活;伴有牙龈、咽喉或其他部位的不适。医生通常会通过视诊了解情况,必要时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日常如何预防和护理?
预防口腔黏膜病,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饭后漱口;饮食注意均衡,多吃新鲜蔬果,避免过烫、或辛辣食物;戒烟限酒,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保持规律作息和积极心态,增强自身免疫力。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更应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择温和的漱口水,并遵医嘱进行局部或全身治疗。
温馨提醒
口腔黏膜的健康状况往往是全身健康的一面镜子。虽然大部分黏膜问题属于良性和一过性,但仍需给予足够重视。切勿轻信偏方或自行长期用药,问题还应交给医生判断和处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应对口腔黏膜病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