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填充:保护牙齿健康的关键一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咬一口冰淇淋,突然感觉牙齿一阵刺痛;或者喝一口热水,某个位置传来难以忽视的酸胀感。这些信号很可能在提醒你:牙齿正在被龋齿侵蚀。龋齿,俗称蛀牙,是牙齿表面的硬组织被细菌分解腐蚀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小小的黑点可能发展成难以挽回的损伤。而龋齿填充,正是阻止这一进程的有效手段。
龋齿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的口腔里生活着数百种细菌,它们和食物残渣、唾液混合,形成一层黏糊糊的牙菌斑。当你吃下含糖食物时,细菌会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会慢慢溶解牙齿表面的釉质。日积月累,牙齿上就会出现初的小黑点——这就是龋齿的起点。
很多人以为只有孩子才会蛀牙,其实成年人同样面临风险。尤其是牙根暴露的中老年人,或者戴着矫正器的青少年,都可能成为龋齿的"目标"。夜间磨牙、口干症患者更需提高警惕,因为唾液减少会降低口腔的自洁能力。
什么时候需要做龋齿填充?
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尽快就医检查是否需要填充:
1. 牙齿表面出现黑色、褐色斑点,刷牙无法清除
2. 吃冷热食物时特定牙齿敏感疼痛
3. 照镜子发现牙齿有可见的凹陷或孔洞
4. 牙线经常在某个位置断裂(可能提示存在龋洞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龋齿可能完全没有不适感。这就是为什么牙医强调每半年要做一次口腔检查——有些问题,设备才能发现。
龋齿填充的常见材料有哪些?
目前主流的填充材料主要有三种:
复合树脂:常用的选择,颜色可以调配到与真牙几乎一致,特别适合前牙修复。这种材料通过特殊灯光固化,能立即牙齿形态。不过对于特大龋洞可能不够耐用。
玻璃:含有氟化物,能持续释放氟元素帮助防蛀,常用于儿童乳牙修复。它的粘接性较好,但对美观要求高的部位不太适用。
银汞合金:虽然逐渐被淘汰,但在后牙大面积修复中仍有使用。优点是耐磨性强,缺点是颜色不美观,且需要磨除更多健康牙体。
补牙过程会痛吗?
这是很多人犹豫是否就诊的主要原因。其实现代牙科技术已经让这个过程舒适很多:
医生会先给牙龈涂抹表面麻醉剂,就像吃跳跳糖的微微刺痛感。然后用极细的针头缓慢注射麻醉剂,大多数患者只觉得牙龈稍微发胀。等麻药起效后,整个操作过程基本无感。
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现在有些诊所还镇静服务。吸入这种混合气体后,你会保持清醒但感到放松,连钻牙的声音都不会让你紧张。
补完牙后要注意什么?
刚补完牙的2小时内不要进食,24小时内避免用该侧咀嚼硬物。树脂材料完全硬化需要时间,立即咬合可能导致填充物脱落。
如果发现填充后有轻微不适感,这属于正常现象,通常1-2周会逐渐消失。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复诊:
- 自发性疼痛(不刺激也疼)
- 咬合时明显刺痛
- 填充物脱落或边缘出现缝隙
日常护理上,建议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特别注意填充物与牙齿接缝处,这里是新的蛀牙好发部位。
为什么有人补牙后反而更不舒服?
偶尔会有患者反映补牙后症状加重,可能的原因包括:
1. 龋坏已接近牙髓,单纯填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 咬合高度调整不到位,导致长期受力不均
3. 意外露髓(操作中发现牙神经暴露需进一步治疗)
这种情况不必恐慌,及时主治医生调整即可。千万别因为害怕就医而忍耐疼痛,拖延可能导致需要根管治疗。
如何预防龋齿发生?
与其等蛀牙了再补救,不如做好日常防护:
• 掌握巴氏刷牙法,电动牙刷建议选用小圆头款式
• 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这是牙刷毛触及不到的盲区
• 控制零食频率,避免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
• 青少年可考虑做窝沟封闭,给牙齿穿上"防护衣"
• 每年进行1-2次洁牙,及时发现早期问题
记住,牙齿不像皮肤有自愈能力。一旦釉质被,只能通过医疗手段修复。越早处理,保留的天然牙体组织越多,治疗过程也越简单。